八陣圖是中國古代行軍作戰的一種陣法,由天、地、風、云、龍、虎、鳥、蛇8種陣勢組成。此陣法早在東漢時便已有了。東漢大將竇憲曾布八陣擊敗匈奴。三國時,諸葛亮“推演兵法,作八陣圖”,進一步發展了八陣圖。《三國演義》據此曾進行了文學描述,說蜀漢章武元年秋八月,漢昭烈帝劉備為報吳國襲破荊州、殺死義弟關羽之仇,親率數十萬蜀軍、數百員戰將,以蜀將吳班為前部先鋒,大軍出夔關(今四川奉節附近)順江而下,從巫峽建平起,直接彝陵界分,連營700余里,依山傍澗,結寨40余座,大有一舉掃平東吳之勢。不期次年夏在彝陵(今湖北宜昌葛州壩一帶)被吳國大將陸遜火燒連營700里,數十萬大軍死的死,逃的逃,劉備僅率百余人落荒逃回白帝城(今四川奉節縣境內)。陸遜窮追入蜀至夔關,誤入長江邊諸葛亮用亂石所布八陣圖,忽狂風大作,飛沙走石,見怪石林立,枯樹如劍亂舞,橫沙立土,重疊如山,江濤怒吼似戰鼓,陸遜無路可走。后得諸葛亮岳父黃承顏指點,才得以走出陣圖。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當然不足為信,但其對八陣圖的描述卻深入中國社會普通老百姓中。
千百年來,八陣圖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,給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,而神奇的八降圖遺址也因史載不一,真假莫辨。史載關于諸葛亮八陣圖的遺址有6種說法。
一是陜西沔陽縣八陣圖。北魏酈道元在《水經注》中載:“(定軍)山東名高平,是亮宿營處……營東即八陣圖也。”該陣圖遺址在今沔陽縣東南,但陣圖遺跡在酈道元時就已“傾覆難辨”,今更是無跡可覓。但仍有人慕諸葛亮大名前去尋覓懷古,發思古之幽情。
四川境內見諸史載的陣圖遺址有5地。
其一為新都八陣圖。唐人李吉甫在《元和郡縣志》中說:新都縣北19里有諸葛八陣圖。現四川新都縣還有一以“八陣”命名的八陣鄉,當今有學者認為陣圖遺跡即在該鄉境內。
其二為廣都八陣圖。廣都縣為漢時所設,隋朝改為雙流縣。廣都八陣圖始見于梁代的《益州記》一書,陣圖遺址按史載在今雙流縣中和場,但現在也無什么遺跡可尋。
其三為宜賓八陣圖。據《宜賓縣志》,當年諸葛亮曾從宜賓溯金沙江而上至西昌,諸葛亮在宜賓布過八陣圖,遺址在今四川宜賓市流杯池公園內。
其四為奉節草堂八陣圖。陣圖遺址位于四川奉節縣草堂區草堂(即杜甫在奉節的草堂遺址)附近的金馬河畔。此陣圖扼古代川鄂陸上之咽喉,為湖北入川東門戶奉節之要沖。
其五為,夔州水八陣圖。此地古今聞名。最早用文字記載該陣圖的為北魏酈道元,他在《水經注·江水一》“江水又東逕諸葛圖壘南”下注釋說:“石磧平曠,望兼川陸,有亮所造八陣圖”。北魏以后,歷代都有文人墨客來此憑吊,尋覓歷史的痕跡。曾在夔州客居1年多的唐代詩人杜甫曾多次來此觀陣圖遺跡。詩人觀大江東去,陣圖依然,嘆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,懷滅曹吞吳之志,卻因劉備為報義弟之仇,妄向東吳動干戈的錯誤決策所破滅,感慨之至,命千古絕句《八陣圖》一首:“功蓋三分國,名成八陣圖。江流石不轉,遺恨失吞吳。”曾為攀州刺史的唐另一大詩人劉禹錫也曾多次來此憑吊陣圖遺跡,并在其所著《八陣圖錄》中詳細描述了八陣圖的情景:“冀州西市,俯臨江岸沙石,下有諸葛亮‘八陣圖’。”劉禹錫文中描述的陣圖石堆,歷經數百年江水沖擊依然不動,正可和杜甫詩句 “江流石不轉”相映成趣。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曾多次來此觀陣圖遺跡。他在《東坡志林》里記載說:桓溫征譙縱,看見陣圖誤為“常山蛇勢”。明代,始有人從憑吊陣圖遺跡進而探究諸葛亮八陣之陣法。明人茅元儀在所修《武備志·諸葛亮魚復江八陣圖》中展示的八陣陣法為:縱橫排開六十四個小陣,分別組成天、地、風、云、龍、虎、鳥、蛇8陣和1個中軍陣,二者合為一大陣,陣后設24隊游騎,為大陣的機動兵力。
古代,不僅文人來夔州水八陣圖遺址流連憑吊,夔州人仰諸葛亮鞠躬盡瘁、死而后巳的高風,慕諸葛亮神機妙算、料敵如神的大智,也常來陣圖遺址憑吊。到宋代,觀陣圖遺址已成為夔州的一種民間風俗——人日踏磧。人日即每年正月初七,磧就是陣圖遺址,它是臥于長江北岸的一塊大沙灘,長1500多米,寬600多米。
由上可見,蜀中、沔陽所存數處八陣圖遺址,究竟哪個是諸葛亮真跡,現在仍是一個謎。在旅游事業興旺發達的今天,以上各地都想爭個“正統”,但又希望難得糊涂,永遠成為一個未解之謎豈不更妙,只要有游人來觀光即是上策。
免責聲明
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文件等資料,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信息之目的,其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系,若所選內容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本網供大家瀏覽,請及時用電子郵件通知我們,以便即時刪除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
主辦單位:智庫園(北京)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:中企集成 京公網安備:110108006569號 備案號:京ICP備10020766號-2